当前位置:

刘洪福在宜昌市茶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8-10-30 来源:宜昌市茶产业协会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经过农业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宜昌市茶产业协会就要成立了,这是我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会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全市茶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茶产业及协会今后的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茶叶是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悠久历史,又有良好发展基础和集成技术积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茶产业不断壮大,标准化生产加工、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走在全省前列,茶叶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综合效益居第一位。但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都对茶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茶叶生产大市,我们一定要从高处着眼,准确把握新形势,积极适应新需求,坚定地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责任感。首先茶叶是承托广大农户民生的大产业。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8000万茶农的生计,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宜昌也有近60万人从事茶事活动,9个县市区形成规模化生产,是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其次,茶产业是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现在也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推进茶产业转型发展对于促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份社会责任,在座的每一位茶叶从业者,都要切实承担起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任。其三,茶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以不断追求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建茶园面积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高质量、高效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矛盾,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生产性单一供给的矛盾等,制约着茶产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提供具有优势的有效供给,提升宜昌茶产业竞争力,可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探索一条符合宜昌实际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二是充分认识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挑战,切实增强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从市场形势来看,全国茶叶产大于销的市场风险不断累积。2017年我国茶叶生产总规模继续惯性增长,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4554万亩,比上年增加106万亩,同比增长2.38%,其中开采面积约3707万亩,同比增长3.61%。全国干毛茶总产量约为261.44万吨,同比增长6.9%。全国未投产的幼龄茶园还有847万亩。如果没有新的销售和转化渠道,每年还会新增库存,可以说今后茶叶销售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从我市茶产业本身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市长期缺乏统一的公用品牌,宜昌茶叶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茶园品种混杂,单位面积效益低;企业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茶产品创新不够;茶叶质量安全还存在隐患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要坚定信心,抓住茶产业转型发展重大机遇。新时期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正在践行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建设中国茶业强国的新的历史机遇,是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习近平主席用“茶酒之喻”向欧洲以及世界传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商原则,茶和茶文化已成为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我市“宜新欧”、“宜蒙欧”大通道加快拓展,宜昌列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及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实验试点等,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也为宜昌茶叶产业转型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二、把握重点,切实抓好茶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塑造特色品牌。首先,要加快建设公用品牌。要加快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通过公共品牌的整合培育,真正把宜昌茶的生态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全市要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营销推介”的运作方式和“公共品牌+企业商标”的营商模式,引领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把品牌做精做优。其次,要壮大企业名牌。各大茶企必须担当起主体责任,突出个性特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的精品名牌,积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世界名牌产品。三是做强文化品牌。系统发掘宜昌茶文化资源,创新现代茶文化因子,加强宜昌茶文化的开发培育,促进宜昌红茶加快融入国际潮流。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打好茶文化牌,拓展宜昌国际化发展新通道。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要加强生态高效茶园和核心基地建设。要突出宜昌茶叶独特品质,大力推进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集中连片推进标准化茶园改造,提高茶园管理、采摘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全程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管控,提高产品品质。
  三是促进精深加工。大力引进、研发和应用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现代茶叶加工设备和先进工艺,实施现代化改造。积极研究推广具有宜昌特色的茶叶加工技术,绿茶突出“高香绿”,红茶突出“色乌润、香甜纯、味鲜醇、叶红亮”品质,青砖茶围绕“方便化、功能化、时尚化”开展工艺技术革新。紧贴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开发各地、各类消费者喜爱的茶产品。还要着力提高科技开发的广度,把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到保健品、天然药品、功能食品等健康产业领域,延伸茶产业链。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宜新欧”新通道、“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新平台,拓展宜昌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与协作,加快在边贸口岸建设宜昌茶叶营销贸易平台,在海外市场建立外销窗口。在国内开设专卖店、茶坊、茶楼。创新茶商品营销文化,创新电子商务和茶叶拍卖交易等新方式。线上线下并行,加快形成健全高效的现代茶叶市场体系。
  五是提升质量安全。要全面推广茶叶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严格茶叶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落实茶叶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健全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体系。
  六是促进融合发展。加快茶业综合体项目建设,集成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生态高效茶园、茶叶加工企业和宜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宜昌茶文化旅游融合的精品线路。依托现有的茶叶走廊建设,推进基地提档升级、功能配套,充分发挥茶产业观赏、休闲、体验、康养、科普等功能,拓展消费空间。
  三、强化服务,切实担当茶产业转型发展的领航者
  同志们,今天协会就要成立了。在此,我希望协会成立后,要顺应大势、善谋大事、开拓立市、强化管理,真正发挥好参谋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顺应大势,主动扛起打造公用品牌的责任。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宜昌宜红”作为宜昌城市新名片之一进行打造。打造茶叶公共品牌,不仅是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茶叶龙头企业以及县市区政府、茶叶相关部门的共同愿望,是大势所趋。目前,由宜昌市农科院组织申报的“宜昌宜红”农产品地理标志已通过省级验收,绿茶公用品牌名称也已基本确定,接下来,协会要担负起注册、管理“宜昌宜红”公用品牌和即将确定的绿茶公用品牌的主体责任,引领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带领宜昌茶叶企业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二要善谋大事,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协会要团结带领会员单位积极引资引智,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积极引入重大科研项目,强化科技支撑。要以创新工艺、提升品质为目标,大力开展茶园标准化技术集成科技创新、加工工艺创新、营销策划创新及产业政策研究,着力加快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加工工艺,努力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宜昌茶叶市场竞争力。
  三要开拓立市,积极组织抱团闯市场。协会要精心策划宜昌茶叶市场营销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活动,大力开展宜昌茶叶营销推介、品鉴交流活动。要认真研究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拓展计划。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在国内一线城市设立销售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同时引导推动会员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自营出口体系,不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四要强化管理,着力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希望协会按照章程宗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活动,进一步协调茶企、茶农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更要发挥协会联系政府和企业、合作社及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既要围绕行业发展中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当好政府的参谋,又要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作用,通过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撑平台,及时反映会员呼声,为会员排忧解难。同时,要强化行业自律,树立茶叶协会良好对外形象。
  宜昌市茶产业协会的成立后,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也请农业部门加强对茶产业协会的指导,为协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民政部门要加强对茶叶协会的监管,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要关心支持茶叶协会的发展,为茶叶协会发展共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希望茶叶协会的成立成为宜昌茶叶产业发展史上新的起点,希望茶叶协会成为一流协会,为做大做强宜昌茶叶产业,建成中国一流、湖北第一的茶业强市做出一流成绩,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