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茶叶加工
三峡自古产茶,在此产生的茗饮文化与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较早,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国魏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说明了三峡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东晋十六国北魏拓珪时期史料显示“蜀鄂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然后捣成碎末,和以水。”到唐代以前,三峡便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记载。唐代时,三峡区域制作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都是蒸青团饼茶,仙人掌茶则属于蒸青散叶茶。宋代时,三峡地区的团茶工艺更加完善,碧涧等名茶选料更加精细,形制也改为小团茶。明代以后,随着整个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三峡地区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基本停滞不前,直到清代末期,有所复苏,宜昌出现了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等茶类齐全,促进了名优茶的丰富与发展。
宜红茶是我国工夫红茶主要品种之一,曾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英商长茂司“宝顺和”茶庄招牌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字号匾牌至今还保存在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确凿证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大量制作红茶,并有外商驻地开设茶庄。至今,贯穿五峰县境内的茶马古道遗迹仍然还在诉说着彼时彼地茶叶贸易的发达。据《五峰县志》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前后,广东钧大福、林子臣等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渔洋关、水尽司、采花等地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并精制后经宜都、宜昌运至武汉转广州出口。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迅速增长,至1886年前后“宜红茶”出口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畅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声誉极高。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东商人郑继庭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社;1913年,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堂上办“太和洋”茶号。1931-1937年,宜红茶生产堪称鼎盛时期,最高峰年产红茶万余箱(每箱25公斤),其中源泰、恒信、民生、民孚、同顺昌等7家并驾齐驱。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有24家,其中五峰就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渔洋关成了鄂西南的茶叶集散中心,年产量达50.5万公斤,渔洋关在当时有“小汉口”之美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口受阻,渔洋关源泰7家茶号相继倒闭,1943年,日军进犯渔洋关,将所有茶号烧毁。
建国后,三峡茶叶得到恢复性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三峡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峡地区五峰、夷陵、巴东、长阳、鹤峰、涪陵、永川、荣昌、万州等十多个县市区都将茶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重点企业、著名品牌,雨后春笋一般,茶文化及茶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丰厚的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