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品:历史名茶
三峡地区峡州至夔州段是历史名优茶产区,是早期茶叶工艺技术的发祥地,因而名优茶多,贡茶多。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峡州茶列为上品。“峡州上,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明代陈耀文《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清《东湖县志》记载:峡州茶生宜都,夷陵山谷,即黄牛(岩)、荆门(山)、望洲(坪)等地茶叶尤佳。“《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1.历史名茶:碧涧、明月、芳蕊、小江园等。唐代时,峡州境内出产众多名茶,部分列为贡品。据《新唐书 地理志》所载,唐后期三峡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夔州云安郡均属贡茶郡,全国十几个贡茶,就有峡州明月、碧涧、茱萸、芳蕊,夔州香山等。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夔州有香山。”“夷陵又近有小江源(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唐代诗人郑谷曾经写过《峡中尝茶》赞誉“小江园”茶品质绝佳:“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北宋乐史撰《太平环宇记》载:“峡州土产贡茶。”《致富奇书广集》中记载:“茶之品最多,今考其最胜者附后……峡州碧茶、明月、茱萸蓼……以上诸茶皆自古入贡。”明代王象晋《广群芳谱·茶谱》都把峡州产的小江园茶、朱萸茶、碧涧茶、明月茶列为极品。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其中“施州茶”就是指产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基本与陆羽茶经记载一致。
2.当阳仙人掌茶。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因李白诗篇《答族侄僧中孚赠仙人掌茶并序》闻名遐迩,这首最早写名茶的诗让我们知道,早在唐代,宜昌就已经有了“晒青”工艺。仙人掌茶“其状如手,拳然重叠”,内质“清香滑熟”,饮之能“还童振枯扶人寿”,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仙人掌茶作为玉泉寺之珍品,制作绵绵不绝。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的记载;黄一正辑的《事物绀珠》,全国名茶中有“仙人掌茶”的记载;清代李调元撰写《井蛙杂记》中亦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赞誉。
3.远安鹿苑茶。鹿苑寺“鹿苑茶”是黄茶中的佳品,早在宋代就有生产,此茶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清乾隆时列为贡品,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赖所产,不足一斤。”鹿苑,乃远安县西鹿溪山寺因名。“鹿苑茶不及凤山茶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者,皆出董家坂、马家坂等处。以地近凤山故名。”凤山即鸣凤山。陆羽茶经云“茶出山,以峡州为上,生远安山谷。”盖指此茶而言之。清咸丰《远安县志》载:“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年所采不足一斤。”光绪年间,高僧金田到鹿苑寺讲法时,品尝鹿苑茶之后赞不绝口,欣然题诗:“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形象地描写了鹿苑茶生长的绝佳环境、超群品质、显著功效。
4.宜红茶。“宜红茶”为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且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历史上曾因此茶叶常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为“宜昌工夫茶”,简称“宜红茶”。据《湖北供销合作社行业志(茶叶卷)》、《宜都县志》等史料记载,宜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150余年历史。《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又有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其展品多次在万国博览会获奖,一时曾被称之为“贡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