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故事
茶山七仙女。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五峰镇水浕司村开展采茶竞赛,七位少女组成的能手小组脱颖而出,人称“茶山七仙女”。“七仙女”将精心制成的采花茶寄给了毛主席,五妹子谢承珍从土家山寨飞到北京,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的接见,贺龙元帅还曾与她拉家常。1959年,宜昌京剧团据此编排了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公演后引起轰动,并多次赴京演出,演出240多场次,盛极一时。
1.土家茶礼。茶在土家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女婿上门,稀客来访,走亲访友,相互赠送的礼品,称之为“茶礼”或“带茶”。客人来后,主人给客人端的茶,称之为“塞茶”;春节拜访亲友送“茶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要奉上“定心茶”。素有“客来敬茶”、“好茶敬上宾、次茶待常客”的礼节,对远方来客、亲戚朋友、特殊嘉宾都是以好茶相待;“长辈优先,男女有别”,好茶优先家里的长辈老者、出劳力的男人;婚丧嫁娶、祭祀追宗都要备茶、敬茶。“家有红白事,更需多备茶”,“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逢年过节,土家族人将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还有绿豆皮子茶、爪籽果碟茶等等丰富茶食,以莲花碗侍奉上供。土家族人还有三伏盛夏设路边茶的习俗, 大路边、店门前、凉桥头、树阴下,一张方桌,一个大陶钵装着熬好的茶水,一面竹筛扣上,一把竹制浇筒,配上两三个瓷碗,就这样让过往的行人自由取用。设路边茶,正是土家族人质朴为怀的信念使然,也是茶成为礼仪用物、施惠之物的明证。
2.茶饮和茶食。三峡区域内的土家人对茶的功效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创造了许多原始的茶饮和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场合,或食用,或待客,颇有情趣。据清同治《咸丰县志》记载:“擂茶,取吴萸、胡桃、生姜、胡麻共捣碎,煮沸作茶。此唯黔咸接壤处有之。”在宜昌境内的土家人,更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油茶等丰富多彩的茶饮品种。盛夏之际,他们泡“糊米凉茶”解暑。还有一种“凉水甜酒茶”,汲取清凉山泉,冲兑自家酿制的糯米杂粮甜酒;或者在茶中加入蜂蜜,制成蜂蜜茶待客。罐罐茶,是在土家族人生活区域内流传最久的一种遗风。土家罐罐茶的饮用有两种方法,一是熬罐罐茶,一是烤罐罐茶。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是经熬煮而成的,所以茶汁甚浓,极苦涩,饮用罐罐茶有利于驱风祛湿,解乏提神,强身健体。土家“四道茶”。一是盖碗茶(又称清热茶、白茶),意为亲亲热热。尤其是清明前后采的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营养丰富”;二是米子茶(又叫“泡儿茶”),意为甜甜蜜蜜,碗上只放一只竹筷,供客人搅拌糖和泡米,既解渴又充饥;三是油茶汤,筛工更为复杂,土家有民谣“不来贵客,不筛油茶”以示尊贵;四是“鸡蛋茶”,以待亲家和远客。土家茶歌《四道茶歌》就是根据四道茶的茶饮民俗传唱而来的一首经典民歌。四道茶,既以事像来筛,也以时令而定。夏天多筛“白茶”、“梨儿茶”(梨树叶子泡的),清热解渴;冬天多选热腾腾的油茶汤,“油茶汤,喷喷香;外面冷,里面烫;趁热喝,精神爽”、“油茶汤,喷喷香,支人待客好家当;一日三餐三大碗,清心养颜精神爽。”最有土家特色和风味、最为讲究、最受欢迎的,当属油茶汤了。同治《咸丰县志》载:“油茶,腐干切颗,细茗,阴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湿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间有日不再食,则昏愦者。”同治《来凤县志》载:“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焦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清道光年间,文人蒋士魏曾即兴吟诗:“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唯有客来沿旧习,常须咂酒油汤茶。”长阳、五峰许多地方现在还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之说。油茶汤是最古老的一种茶汤,做法十分讲究,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茶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清同治《来凤县志》记载:“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焦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 可见土家油茶汤的制作十分讲究,喝油茶汤的习俗也十分悠久。土家族独特的饮茶习俗以及茶礼在生活中的表现,蕴含着土家人求真、向善、达美的特质。